2016年,我國工業經濟呈現平穩運行態勢,工業節能減排順利推進,帶動環境質量總體向好,“十三五”工業節能減排工作開局順利。展望2017年,工業經濟發展有望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節能減排壓力略有反彈,各項節能減排工作將有序推進。
一、對2017年形勢的基本判斷
(一)工業經濟發展平穩運行,工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望繼續下降
2016年1-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6.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保持單月增長6%以上的水平,穩定增長的態勢十分明顯。部分高載能行業生產開始恢復,粗鋼、生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0.7%、2.5%和5.8%。受工業生產回暖影響,1-12月,全國工業用電量413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69.9%;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5%左右,與上半年相比略有反彈,但基本可以保證年度目標任務的完成;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1.34噸標準煤,比2010年的1.92噸標準煤下降30.2%。
進入2017年,工業經濟增長有望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且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保持低速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有望繼續呈現下降態勢。首先,一系列節能減排規劃文件相繼發布,“十三五”工業節能目標、任務和措施已基本明確。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的《“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即將出臺,全面部署“十三五”時期節能減排各項重點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明確提出,“十三五”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8%的目標。其次,工業生產回暖帶動工業能源消費需求緩慢回升(圖1),但大幅反彈的情況不會出現。2016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逐步上漲,部分高耗能產品,如有色金屬、建材、鋼鐵等產品產量同比增速有所提高;但2017年,在國內外市場需求均不樂觀的情況下,高耗能產品產量大幅反彈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不會快速增加,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可能減緩,但仍處于下降區間。
圖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工業用電量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進入2017年,在高污染行業增長有限和環保執法強化推進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望繼續保持下降態勢。首先,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對重點地區、流域、行業實行更加嚴格的排放總量控制。其次,工業源污染物排放占排放總量比重較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主要是PM10)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污染物排放總量的90%、70%和85%左右,工業是主要污染物減排的重點也是難點,隨著總量減排措施的深入推進,工業領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望延續下降態勢。
表12016年1-11月全國74個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總站
(二)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比重保持下降,結構性節能減排繼續推進
首先,四大高載能行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比重有望在2017年穩中有降。2011年以來,化工、建材、鋼鐵和有色等四大高載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全社會的比重一直保持下降態勢;2016年1-9月,四大行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比重為29.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1個百分點。其次,工業經濟結構有望繼續改善。2016年以來,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的投資增速總體快于整體投資增速,“三去一降一補”扎實推進,供給結構在不斷優化,供給質量在明顯提高。第三,工業經濟增長新動力正在形成。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動力在不斷改造升級的同時新動力也在加快孕育成長。10月份,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的增加值增速分別是10.5%、10.1%,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分別高4.4和4個百分點。
圖2四大高載能行業能耗占全社會比重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
(三)重點區域綠色發展水平持續提升,能源消費地區分化顯著
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綠色發展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根據環保部發布的監測數據,2013年以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PM2.5濃度均保持明顯的下降態勢,與2013年相比,三個區域2016年1-9月PM2.5濃度從98μg/m³、65μg/m³、47μg/m³下降到53μg/m³、39μg/m³、28μg/m³,降幅為分別為47%、40%和40%。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的全面落實,我國重點區域綠色發展水平有望進一步提升。同時,我國各地區能源消費分化越來越明顯。2016年1-10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的省份有14個,主要包括西藏(19.9%)、新疆(11.9%)、安徽(9.5%)、陜西(9.5%)、江西(9.3%)、浙江(8.4%)等;全社會用電量負增長的省份有4個,其中甘肅省增速為-5.6%。
圖3主要地區PM2.5濃度變化情況(單位μg/m³)
數據來源:環境保護部
(四)工業綠色發展綜合規劃全面實施,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系統推進
2017年,我國個工業綠色發展綜合性規劃《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的落實工作將全面展開,推動形成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的工作格局。《規劃》是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而制定發布的,明確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的工作目標,包括節能、低碳、節水、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綠色能源、產業結構優化、綠色制造產業發展等9大類指標;《規劃》在繼承“十二五”工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加快構建包括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要素在內的綠色制造體系,形成了更加系統、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的任務體系;為配合《規劃》的具體實施,工信部又相繼發布了《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和《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政策文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將在2017年全面系統地推進。
(五)應對氣候變化態度不會動搖,工業低碳發展動力與壓力并存
2017年,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不會動搖。一方面,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認真履行2016年4月簽署的《巴黎協定》的有關承諾。另一方面,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同時,隨著我國低碳發展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低碳工作將邁上新臺階。2016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碳交易市場建設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22%,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趨于穩定,同時積極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十三五”期間累計減排二氧化碳當量11億噸以上。工業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上述措施的推進將為工業低碳發展同時提供壓力和動力。
(六)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五年規劃預計出臺,產業繼續平穩較快發展
2017年,關于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預計將會出臺,產業將繼續平穩較快發展。首先,節能環保產業將延續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的態勢。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以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迅速,一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年產值已經達到約4.5萬億元。進入“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依然有利,具備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條件。其次,關于產業發展的“十三五”規劃等措施預計很快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牽頭制定《“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十三五”循環發展計劃》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環保裝備“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等。第三,“互聯網+”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加強資源環境動態監測,大力發展智慧環保,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廢棄物在線交易系統。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工業綠色發展方式尚未形成
首先,傳統制造業粗放發展模式導致工業能源資源消耗高。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40%左右,但工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仍然高達70%左右。其次,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規模依然龐大導致污染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目前,工業領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比仍然高達90%、70%和85%左右,工業領域的污染物排放主要來源于散燒煤和不清潔用煤,散燒煤和不清潔用煤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基礎制造工藝綠色化水平尚待提升。產品(零件)制造精度低,材料及能源消耗大。以鑄造為例,目前我國鑄件尺寸精度低于標準1-2個等級,廢品率高出5%-10%,加工余量高1-3個等級,噸鑄鐵件能耗為0.55-0.7噸標準煤,約為先進水平的1.5倍。
(二)企業、行業和區域節能減排發展水平不均衡
首先,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綠色發展水平不均衡。“十二五”以來的工業節能減排措施以大企業為重點,通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顯著提升了大企業綠色發展水平,但中小企業工藝裝備普遍落后,能耗、水耗、土地和礦產資源消耗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量小面廣。其次,不同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十二五”以來,國家重點抓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對新興產業節能減排重視不足。例如電子工業爐窯能耗占電子信息制造業比重較高,但相對落后和能耗較高的窯爐設備仍在廣泛使用。第三,區域間綠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綠色發展理念認識存在差異。根據每年發布的《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北京、青海、海南、上海、浙江、內蒙古、福建、天津、江蘇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較高,而寧夏、甘肅和河南等地區綠色發展水平較低。
(三)科技創新對節能減排支撐不足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工業節能減排綠色新工藝創新難度大,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受到企業規模、運作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存在人才隊伍不穩定、基礎共性技術研發不足等問題。二是新興產業工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在能源低碳化利用、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缺乏原創性技術。三是節能減排新技術推廣應用尚需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受到市場信息不對稱、技術風險等方面的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四是工業綠色發展標準體系亟需完善。缺少適合于不同行業和地區的綠色發展標準,尚待完善強制性標準、優化推薦性標準、培育產業聯盟標準,現有標準的化水平不高。
(四)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繼續制約節能減排動力
自我國工業經濟增長逐步進入新常態,部分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企業效益下滑導致節能減排內生動力不足已成為長期問題。2016年以來,盡管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各月利潤都保持增長,但高耗能行業企業節能減排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分行業看,今年建材產品價格溫和上升,但價格水平仍然較低,行業虧損面較大;鋼鐵、有色金屬行業受產品價格回升及去年同期基數偏低影響,二季度以來行業利潤實現了增長,但由于鋼鐵和有色行業供給過剩和下游需求不足導致的供需矛盾尚未根本性緩解,產品價格進一步回升壓力較大,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問題仍然突出,企業仍然無力承擔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帶來的成本上升。
三應采取的對策措施建議
(一)加快構建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制造體系
一是加快推動《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的全面落實。要推動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充分認識工業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本地區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方案。建立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的工業綠色發展工作體系,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加強監督檢查,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二是圍繞《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和《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具體要求,統籌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在重點行業出臺20項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標準、2-4項綠色工廠標準,加快建立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標準,遴選一批第三方評價機構,促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建設。三是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委《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通過促進綠色消費,營造有利于工業綠色發展的外部環境。
(二)加快出臺差異化的節能減排政策
一是強化對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支持力度。按照《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有關要求,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促進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浪費嚴重的中小企業落后產能退出;按照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推動綠色、低碳中小企業園區建設;鼓勵和支持傳統行業中小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實施清潔生產,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二是研究制定分行業節能減排政策。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在節能減排技術設備推廣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差異化政策。三是研究制定分區域節能減排政策。充分考慮東部、中部與西部的地區差異,在淘汰落后產能、新上項目能評環評以及節能減排技改資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區域工業節能減排差異化政策。
(三)強化綠色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
一是要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關鍵技術研發。圍繞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等行業,以新一代清潔可循環生產工藝裝備為重點,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專項等,突破一批工業綠色轉型核心關鍵技術,研制一批重大裝備,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二是支持綠色制造產業核心技術研發。面向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制造產業的技術需求,加強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構建支持綠色制造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三是鼓勵支撐工業綠色發展的共性技術研發。按照產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以提高工業綠色發展技術水平為目標,加大綠色設計技術、環保材料、綠色工藝與裝備、廢舊產品回收資源化與再制造等領域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四是鼓勵創新成果轉化,增加綠色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發揮科技創新在工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
(四)推進高耗能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
一是繼續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行業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主要對象,嚴格項目管理,依法依規全面清理違規在建和建成項目。二是加快落實《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加快推動重點高耗能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并實現脫困發展。三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迫使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大環保設施投入,倒逼能耗水平高、污染排放量大、產品附加值低的生產企業加速淘汰。四是研究制定以能耗、排放、安全等系統性標準為依據的淘汰落后產能新機制,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